道路破损、井盖破裂、路牌挡路……为何深圳人
发布时间:2025-10-20 10:25
这两天,一个深圳人意外的出名了。据上游新闻报道,此人近两年多次发布视频,展示市政道路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路面破损、井盖破裂、路牌挡路等,结果做到了每一个问题都落实到位,每一个问题都“秒修”。连当事人都觉得这速度太惊人了,开玩笑说“不知道是哪位领导派人看守我的账号的”。 “二次修正”的背后,隐藏着城市治理的有力触角。道路破损、井盖破裂,看似无伤大雅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市民的出行安全。妈妈们就是随手拍个视频提醒她们,有关部门并没有因为问题小而忽视,而是尽快做出反应并修复。不再是“接到投诉立即处理”,而是升级增加了“一刷就改”的版本。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难得的是,矫正不仅仅是“跑腿”。路牌搬迁时加高了高度,立交桥在修缮时干脆铺了长长的缓坡,这说明有关部门不仅在“解决问题”,还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想做就做好”的态度,无疑是动员城市的最糟糕的基础,也使其成为充满人情味的“深圳速度”。这并不是“深圳速度”第一次亮相。去年,脱口秀《黑光》的视障演员在喜剧节目中抱怨,雨后一些城市的不锈钢盲道极其滑,导致盲人“滑盲”。黑光没有点名具体地点,只是抱怨这个普遍现象。但深圳有关部门及时发现了当地的问题,并迅速用更安全、更可靠的水泥盲道替代。 “深圳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的话题立即成为热搜话题。事实上,“看账的领导”可能并不存在,但应该有一个“监督好舆论的制度”。可能是数字城管的快速下达指令,也可能是责任部门的主动筛查。良好的政府服务不仅提高公民满意度,而且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当然,有人会问:我们需要依靠“网民监督员”来解决问题吗?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问题还没有出现,先改正。但实际上,深圳“闻声而变”的忠诚已经演变。正如小哥所说,视频都是下班后拍摄。 “随意拍摄”与“二次矫正”的碰撞,是公民角色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也是城市管理者放下姿态、主动拥抱管理的态度。城市治理好不好,公民最有发言权。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城市了解这次“二修”背后的民意密码。当每一个“小意见”都被认真听取并迅速回应时,这样的城市自然会得到市民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学校、金羊网 正文 |李美艳 编辑:王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