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培训中心,学员们进行车辆维修保养作业。翟慎安 摄 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湖南人文科学学院举行。吴永华 摄 中共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会提出,要切实保障民生,多渠道挖潜力,加强稳就业、促就业,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教育系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抓住秋季求职期,全力推进工作高质量、全面开展。各地高校细化就业指导,加强供需对接,更好服务困难毕业生,共同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从“第一公里”开始的供需匹配编辑本报记者 姚学清 “我投了11份简历,其中4份进入了重审,现在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雇主。周围的同学求职非常积极,很多人都有初心。”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26届毕业生黄峥近日参加了在江苏南京举办的“金秋启航”校园招聘月活动。本次活动是秋季学期以来教育部联合主要经济省份召开的首次2026届高校毕业生供需大型会议。江苏是经济大省、教育大省。寒假期间如何做好工作“金九银十”毕业求职关键期?走到招聘现场,黄正和和同学们都感觉眼睛一亮。职位多、素质好,划分分类一目了然。据介绍,13个城市展区和16个产业特色区联合了江苏省“1650”重点产业集群安迪斯塔企业等千余家优质企业,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提供就业岗位3.2万多个。新能源公司是黄峥最感兴趣的职业方向。“我们的主修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近年来开设了储能系统、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开发的课程。”黄峥表示,此次培训旨在引领行业给了他投递简历的信心。 “为了让学生职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同向,准备工作要从‘第一公里’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卢庆海表示,“实行‘一业十企’工作制度,积极锚定产业新变革,满足能源、化工、建材等新产业需求。近年来,一直在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新能源方向发展。在现场,黄峥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不少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出现在校园里。” “这些公司的人才需求复杂多样。他们既要专业又要交际,对外语水平和技能证书都有具体要求。”黄峥说。只有清楚地了解工作情况,找工作时才能更有信心。随着重点行业迈上新台阶,人才需求将发生哪些变化? “如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实习和项目经验成为招聘时的‘硬通货’。”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学处处长王云辉表示,对此,教育厅有针对性地举办招聘活动,精准培养相关人才,搭建从培训到工作的桥梁。一方面,省教育厅会同对接活动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落实《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核心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设立普通高等学校大力发展一批支撑新生产力素质发展的学科和学科,提高学科和基础设置的科学性、适应性、前瞻性。计划到2027年,新增国家或江苏急需急需学科和专业比例超过85%;到2030年,江苏“1650”体系(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个产业链)所需学科专业范围达到100%。南京农业大学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驱动,推进招生、培养、专业结构一体化。近三年新增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11个专业。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致力于江苏高端装备、新能源等特色产业,致力于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es等完全符合产业布局的专业群体……通过多方合作,江苏产业人才支撑不断加强。本报记者丁亚松的精准指导和“点对点”工作服务 陕西杨凌,秋色正盛开。在“小、精、专、高效”的专场招聘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2026级学生吴永巴特深吸一口气,手中握着简历。日前,吴永巴特接到顾问的电话,称“四川国光公司正在招聘农业技术专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你的主业相匹配,你可以重点准备。”在仔细了解公司现状、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后,吴永巴特表示:“真心推荐。”如何实现点对点精准作业服务? “传统就业服务中,学生出国投资、企业盲目选择是常有的事。为了打破人才供需双方的数据壁垒,我们搭建了AI大学生成长档案赋能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支撑。”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马宁介绍。在招聘现场,在听完面试官提出的诸多问题后,吴永巴特表示,“我接触过AI大学生面试,很多。无用巴特的实用性得益于学校数字化、智能化的就业服务系统。 “我们开发了AI模拟面试、AI优化、在线咨询等服务。比如系统可以诊断简历中的错别字、空缺、优化项,提高对意向职位的适合度,还可以在面试后提供信息进行问题分析,马宁表示,据统计,使用AI简历优化服务的学生简历分数平均提升30%。 “面试通过了!”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吴永巴特立即向辅导员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回望四年的学习,吴永巴特对学校的整个职业学习感触颇深:‘稷下学堂’提供一对一教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信心不断增强。”他说。从人工智能强化到精准帮扶,从课程体系到实训平台,西北农林大学构建了立体化的岗位发展指南。每周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咨询。针对2026届毕业生,开设两期求职训练营,举办10场简历咨询活动。 “立足提高员工素质的需要“我们将继续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技能、有担当的优秀农林人才。”学校党委副书记颜祖树说。离开学校后,后续帮扶“续行”本报记者张云鹤穿上白大褂,兴奋地走向系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李给自己鼓励。他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5届毕业生。 9月中旬,他签约前海人寿南宁医院临床医师。 ”小李感慨道,但学校的支持却从未停止过,“另一个村子也有光明的未来。 “持续在线推送高匹配职位信息,开展针对性简历优化指导,模拟面试观培训……广西医科大学为离校就业的失业毕业生提供多维度帮助,专门开发了助教、科研助理等过渡岗位300个。 “当了几十天的科研助理后,这个‘缓冲期’给了我新的就业机会。”小李说道。今年,像小李一样,一些离校失业毕业生在广西当地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学校的帮助下,成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资源供给“源源不断”,就业援助不停歇,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2025年离校失业毕业生可继续参加线上线下双选会。例如,7月至9月共举办10场在线双选考试,10月在广西大学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籍高校。广西全国城市游招募活动。借助“宏智导航计划”、“接力援助”计划、“中大校园”就业服务站等教育、人力资源部门与失业院校共享人力资源,确保就业援助政策有效,防止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掉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生比尼吉·小周也尝到了甜头。6月底,小周从学校辞职了。得知消息后,顾问和学生支部党员组成了支持小组,对他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帮助他提供了政策,并为毕业生提供了面试道德和职业转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就业资源与救助资源”双账户,提供终身政策,对接供需。 “十四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了5500万高校毕业生。 “十四五”期间,教育部优化培训供给、就业指导、就业招聘、帮扶和监测评估等全链条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纷纷出台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大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会同有关部门落实一次性增资政策,促进新增就业岗位对于国有企业;五年来,优化政策性岗位招聘安排,全面提高质量,给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 5500万大学毕业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就业方面,指导各地高校开展“走进企业找工作”、“万家企业进校园”等活动。累计走访雇主超过200万人次,新增岗位超过2200万个。举办毕业生线下大型招聘活动超过20万场;深入挖掘原住民就业空间,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合作,持续推进“西部计划”扩大规模;我们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合作党组等组织实施“大学生医生专项计划”;国家建设升级。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每年举办百余场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提供超过2000万个培训岗位,深化人才供需改革,启动国家人才供给大数据平台对接、部产融合一体化建设。采集供需双方各类数据源,分层分类开展部分省份和高校人才供需适应分析;实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双千”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低收入生态等12个急需产业领域60个重大建设方向推动各类高校开设2654家“微型企业”。 “专业的”;与学校合作深化教育。实施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教育工程,校企共同开展定向人才培养等合作。累计有2400余所高校与43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项目对接,立项项目近6万个,惠及毕业生超过1500万人。在帮扶方面,是指指导各地高校为有需要的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账户,优先提供指导服务,开展实习和工作安置,精准推荐3-5个针对性强的就业岗位。 2021年,在资金支持下,将在“宏智助航”项目中实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离线率40.8%已提供培训。万人次、167万人次接受了在线培训。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每日人物》(2025年11月02日第05页)
编辑:吴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