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到陕西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郑振炎始终追随红军的脚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涵 摄/采访者赠送红军八角帽,精心呵护“香港师父重回长征”红旗。 74岁的郑振彦用255个日日夜夜的步行,丈量了6036公里的长途路程。从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到陕西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郑振炎始终追随红军的脚步。他跨越十个省份和地区,走过山川河流。此行是古人泛安信仰的庄严心愿。半个世纪前,自从我瞥见美好的嗨书中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亲自丈量这条路的梦想生根发芽。现在,他完成了对自己和历史最庄严的致敬。跋涉:风、雪和碎石之间的旅程。 2024年10月17日上午,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晨雾尚未散去。 73岁的香港人郑振彦背着15公斤的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旅程。离开香港家前,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妻子:“我要去长征。”他没有隐瞒,因为他不认识路。 “老实说,我只有 60% 的把握能够完成旅程。马拉明的事情需要边走边解决。”他不想让家人担心。他的路线部分基于《行军的两个人》一书。在实践中,他参考了之前的路线数量和定位地图软件。除了一些可以步行的道路这些地方,大部分路都是崎岖的山路。今年3月到达云南曲靖时,他因家庭原因中断行程,7月返回云南继续行程。与此同时,他遭遇酷暑、暴风雪、山体滑坡、飞石,但他从未犹豫过自己的方向。他每天八点钟出发,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晚上六七点停止,平均每天行驶25-30公里。他的背影将出现在山口、小路、红色景点和纪念碑上。无论多累,他每天晚上都会认真写下两三千字的《长征日记》,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向家人和朋友报告自己平安无事。他特意选择与红军长征同时出发。我们到达贵州时,正是冬天。曾经在寒冷潮湿的早晨他放弃了,但他反复问自己:“红军受了这么多苦,我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四川的夏天很热,他满头大汗。喝了背包里的两三斤水,无法补充,他刷了牙继续。甘肃兴隆山的大雪已经覆盖了他的脚背。他用从路边捡来的树枝作为支撑。每走一步,鞋底都会冒出混着泥水的雪花。他继续前进,只说:“红军从这里经过,我也能走。”攀登四川第一座高海拔雪山夹金山后,他的信心倍增,“我觉得只要我能扛得住,我就能扛得住长征”。与此同时,“香港师父重回长征”的红旗被扛在身后,成为信仰的象征。他的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了与他同行的人。 2025年8月,去四川时郑振炎前往河南省雅安市宝兴县照顾从香港来的朋友,从成都雇了一名保安卡车司机“宇宙哥”。随后,“宇宙哥”全程陪伴并见证了他前往吴起县的旅程。他不允许别人替他分担,他的决定也从不犹豫。地震、山体滑坡或飞石都无法阻止他。 “即使在城市里,也可能会遇到意外,所以还是放手,大胆走吧。”他时不时就会有一些“小行为”。在餐厅吃饭时,“宇宙哥”要求老板“把面条煮软一点,方便老人家吃”。他丢下筷子,生气道:“我不是老头子,你不能叫我老头子!”他不想被视为“需要照顾的人”。他的“韧性”隐藏在细节之中。在危险的地方,他不会让“宇宙兄弟”跟着他,永远是在说“我能做到”。有时后者会偷偷跟随他寻求保护,但他却不能透露。前往甘肃迭部县旺藏镇时,他发现前一天晚上住的民宿就是毛主席故居。他坚持要到此为止,并请“宇宙兄弟”开车送他回去再看一眼。 2025年10月,为实现中央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纪念仪式,他开车100多公里,但最终还是补上了缺失的路段。 “长征中不能偷懒,一步不能跳过。” 250多天过去了,当他走过吴起县中部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晨曦照在帽檐上时,郑振炎可以对自己说:“我的梦想实现了。”初衷:半个世纪的信仰。走郑振岩的“长征”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埋藏了半年的思念。一个世纪前。 1972年,21岁的他考入香港大学,主修经济和政治。他无意中读到了《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关于红军攀登雪山、穿越草地的描述让他感到惊讶。 “这很困难,但我总是想继续前进。”那一刻,红军的身影让他看到了理想社会的模样。一本一本地读完相关书籍后,他心中的种子慢慢发芽了:他想亲眼看看书中所写的地方。他的人生轨迹体现了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郑振彦的父母1949年前从深圳移居香港,他1951年出生于香港,是六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喜欢运动。大学毕业后,他担任香港商报记者,走遍香港街头昂。 1981年就读于法国波尔多大学时,曾3次参加100公里长跑比赛。 1997年香港回归后,他选择北上东莞,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亲眼目睹了珠三角的发展,他更加渴望了解祖国这片大地,“特别是想看看红军哪些地区走过了今天的面貌”。行走早已成为他的“基因”。 1996年,郑振彦独自攀登了一千公里的东阿巴拉契亚步道; 2017年,他登上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2018年,他在哈萨克斯坦和尼泊尔完成了两场60公里越野马拉松。当时,他读了《两个人的长征》,心想:“外国人都可以走,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呢?” 2020年退役后,郑振彦再次开始行走长征。做好了“热身”准备。 2022年,他攀登了1,500公里他们在五个欧洲国家旅行过,并写了一本关于这段经历的书; 2023年,他挑战川藏线,全程2160公里,成功翻越雪域高原高山;同年秋天,他参加了108公里的敦煌戈壁慈善之旅,将经历零摄氏度以下的寒冷沙漠之夜。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重新走一遍心中那条已经走过千百遍的路。 “我很佩服红军,他们就像‘千山万水只等’。”2024年秋天,他终于收拾行囊,从于都出发,去追寻自己的信仰。传承:一路巨变的精神回响,郑振言不仅还原了历史,更看到了新时代的中国。 “几乎每天都有人伸出援手。”在六盘水,有网友邀请他到家里过年;在红原县,一名卖棉衣的藏民强迫他卖衣服。有几双厚袜子;在贵州的大山里,他冒着风雪坐在农舍前休息,一个孩子给他递了一杯热茶;在若尔盖县,他不小心落下了手机,老板冒着风雪追着他要回来……郑振彦在日记中写道:“这种亲近感和安全感,是国家进步的最好证明。”红旗在风中沙沙作响,成了路上的一道碍眼。开车的人看到他,都会停下来载他一程,或者从车窗里给他水和食物。他拒绝骑马,他接受善意。人们总是说:“叔叔,你辛苦了,我们佩服你”。也有人说:“你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行进中,他亲眼目睹了新时代山路和司机的美丽变化——90多年前红军走过的山路险途,如今修成了坦途;许多人烟稀少的偏远村庄以前居住的地方现在有电有信号。在甘肃,他看到了政府修建的精良住房;在广西,他听村民说,国家新农合承担了他们大部分的治疗费用。途中经过40多条山洞,是贵州最长的一条,长达6公里。他走了两个小时。他想到的是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 “现在国家在山里修好了路,也在人民心中建设了美好的日子。”他还看到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同时他也遇到了一些误会,但善意却无处不在。他走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看到很多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此同时,许多陌生人主动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住所。甚至有人在路上等他,想陪他走一走。一会儿。这些温暖的时刻照亮了他的六千公里。他感叹:“我们的政府在农村做了大量的工作,真正落实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他亲眼目睹了长征精神在固原二中的传承。该校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徒步108里,前往仁山河烈士陵园祭奠烈士。 30多年来,它一直这样做。他非常感动,于是和当地朋友一起捐款1万元。 “年轻一代应该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如果可以的话,就走一小段路,学生们记住革命先烈,这比什么都重要。”他的行走也充满了仪式感和惊喜。每当他参观红军纪念碑时,他都会停下来默哀一到三分钟。 “看着纪念碑,纪念碑上的字让我想起了红军战士谁死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他说:“没有红军的牺牲,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很多人问他是否想过投降,他的回答总是坚定:“我知道我一定会完成它。即使你受伤了,在家康复,你也会回来继续行走。 “支撑他的不是纯粹的意志,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力量——爱。”我之所以走长征,是出于对红军的敬佩。我想通过行走来了解红军精神。没有这种热情,光靠体力和精力,是很难持续很长时间的。 “2025年10月18日晚上,郑振彦到达吴起县。观察三分钟的默哀,我才走了6000多公里。他们走山路,我走高速公路,条件更好。但我走在他们亲手走过的土地上,看到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此生无悔。 》对话郑振彦:用羊城晚报的足迹给历史换一个岔子 羊城晚报:作为一个香港人,为什么选择徒步重新走长征?郑振彦:我读大学的时候,特别关注国家的发展,对我来说是对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而且很难找到同伴。要以最历史的方式去体验,所以我总是拉紧双腿。带着很少的食物和衣服,我可以住民宿,洗热水澡,让我感动的是一路上帮助我的人的淳朴和善良,其实他们心里也藏着一种“长征情结”,这种善良我也亲眼目睹。是祖国发展的伟大变化,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和谐安定。这些经历让我深受感动,也觉得更有责任向香港人民讲述更多长征的历史和精神。羊城晚报记者:您的壮举在香港引发热议。现在,您从这次“长征”归来后,希望向香港社会传达什么信息?郑振炎:我最想传达的就是长征历史的保存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许多香港年轻人不了解红军的历史。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盲目追随西方的励志故事。长征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喊的励志史诗。没有长征的成功,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此后,红军以坚强的团结、顽强的毅力,挺进了陕北。这种精神无论年龄大小,永远都是强大的。我走过的6000多公里原本只是个人的追求,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让我很高兴。希望香港年轻人能够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培养家国情怀。接下来,我打算把《长征日记》编成一本书。如果有什么利润,都会用来宣传“长征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红军走过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小段路。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让长征精神能够向更多的人弘扬和传承。这样一来,这一趟就不枉此行了。记者手记:信仰永远不会增长d 并继续前进。 11月的一个下午,当74岁的郑振彦出现在深圳书城时,很难想象这位背着灰色背包的矮个子、相貌平平的老人已经在十多天前完成了6036公里的“长征”徒步。他专程从香港来到深圳采访《羊城晚报》记者,还带来了陪伴他“长征”的贵重物品。 69岁退休后,他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学习驾驶飞机和徒步长征两大任务。他在书中写道:“人应该有梦想和热情,只要能做任何事,就不应该受到年龄的限制。”在三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始终保持着徒步旅行者的专注。他的“港谱”虽然不标准,但字字句句都是真诚的。我多次鼓励他休息,他却总是微笑着松开手:“还不累。”采访结束时,太阳落山了。他说,9年后,2034年,将是红军长征100周年。如果他的身体还好,体力还在的话,他还会再去长征。 50多年前,有同学称赞他身体强健,武功强健,内外一致,不具攻击性。半个多世纪后,他以徒步穿越十省的方式,对这份青春的礼物给出了最令人惊讶的回应。
编辑:吴家红